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合作报告 2025年8月

2025年7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是国内知名的汽车行业信息交流和市场研究平台。乘联会成立于1994年,2009年加入并成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营销研究分会,2017年更名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业务板块包括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目前,乘联会共拥有会员单位140家,覆盖了国内全部乘用车厂商、部分商用车厂商(主要微客、微卡、轻客、轻卡及皮卡厂商)以及大部分造车新势力企业(汽车初创企业)。

 

 

 

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

  零售: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82.6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下降12.4%。今年以来累计零售1,272.8万辆,同比增长10.1%。今年国内车市零售累计增速从1-2月的1.2%持续拉升到1-6月的10.8%,7月呈现高基数的减速特征,市场走出“前低中高后平”的走势。今年7月零售较2023年7月176.8万辆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3%,呈现较好增长态势。

  反内卷浪潮正推动车市降价减少、促销平缓,车市运行日益平稳。根据车企官方宣布降价或新车价格实质性突破近两年最低指导价的规则统计:今年7月份有17款车型降价,相较去年同期的23款和2023年同期的17款数量,当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2025年7月新能源车的促销力度维持在10.2%的中高位水平,较同期增加2.1个百分点,较上月基本持平。2025年7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力度稳定在23.4%的水平,较上月增加0.1个百分点,较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

  面对外部冲击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强有力的对冲平衡措施支撑了经济与车市。上半年中国GDP为66万亿元,同比增长5.3%,略超预期的经济运行带动了车市超强增长。国家“两新”补贴政策的加力扩围拉动效果突出,形成了上半年的“政策红包”效应。然而,随着第三批补贴资金下发出现空挡期,加之各地高息高返的政策收缩,贷款返利补贴车价的力度大幅缩小,导致消费者感知的购车成本上升,形成新一轮观望情绪。同时,经销商销售压力剧增,这使得7月车市增速从3-6月的15%回落至6%左右。

  2025年7月乘用车市场的特征:一、7月乘用车厂商零售、出口、批发和生产均创当月历史新高,新能源出口创出历年各月的历史新高;二、2025年1-6月乘用车国内零售实现年累计10.8%的正增长,1-7月年累计增速10.1%,因7月零售增速6.3%,压低年累计增速近1个百分点,今年车市“前低中高后平”的走势初见端倪;三、今年直观的降价趋势的价格战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增车主权益、“两新”政策叠加本品厂补加码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7月新能源促销环比持平达到10.2%;四、7月纯电动零售市场同比增速24.5%,插混同比增速下降0.2%,增程同比增速下降11.4%,新势力中的纯电动与增程的结构占比从去年的43%:57%变为64%:36%;五、随着反内卷的深入,7月总体乘用车厂商与渠道总体库存下降9万辆(去年同期下降1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库存下降了6万辆;六、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4.0%,呈现出由报废更新、以旧换新叠加新能源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托底背景下的新能源平稳强增长;七、2025年1-7月传统燃油乘用车出口176万辆,同比下降9%,新能源出口120万辆,同比增长57%,自主新能源占自主出口的39.0%。

  7月自主品牌零售121万辆,同比增长14%,环比下降10%。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5.9%,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1-7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64%,较去年同期增加6.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7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增长1%,环比下降12%。7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4.5%,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9%,同比持平。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4.7%,同比减少1.1个百分点。韩系和其他西欧品牌零售份额有所提升。

  7月豪华车零售17万辆,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29%。7月的豪华品牌零售份额9.3%,同比减少3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市场较合资压力更大一些。

  出口:根据海关快报数据,7月汽车出口(含整车与CKD)69.4万辆,出口额118.37亿美元。2025年1-7月汽车出口417万辆,同比增长19.7%;2025年1-7月汽车出口651亿美元,同比增长9.7%。根据乘联数据,7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47.5万辆,同比增长25%,环比下降1%,1-7月乘用车厂商出口295.5万辆,同比增长9%。7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44.7%,较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7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41.5万辆,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1%;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6万辆,同比下降15%。

  生产:7月乘用车生产222.9万辆,同比增长12.1%,环比下降7.1%。1-7月乘用车生产1,545.8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3.2%,7月乘用车生产较历史同期高点2022年7月的215.8万辆高出7万辆,生产走势平稳。7月豪华品牌生产同比下降24%,环比降9%;合资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1%,环比下降16%;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5%。

  批发:7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22.1万辆,创当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3.0%,环比下降10.8%;1-7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1,550.3万辆,同比增长12.4%。受零售调整的影响,7月乘用车批发同比增速比零售增速高6.7个百分点。7月自主车企批发158万辆,同比增长20%,环比下降5%。主流合资车企批发44万辆,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21%。豪华车批发20万辆,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25%。

  7月乘用车主力厂商总体批发格局持续变化,部分中段企业有逐步崛起迹象,如吉利汽车、东风日产、小鹏汽车、小米汽车、零跑汽车等车企的环比表现较强。7月10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厂商有5家(6月5家,去年同期5家),占整体市场份额47%(上月46%,同期40%)。5-10万辆批发量的乘用车厂商份额占比27%(上月25%,同期31%),1-5万辆批发量的乘用车厂商份额占比24.5%(上月30%,同期29%)。

  库存:由于7月厂商生产态势较平稳,7月厂商批发低于生产0.8万辆,而厂商月度国内批发低于零售8万辆, 7月总体乘用车厂商与渠道总体库存下降9万辆(去年同期降11万辆),今年7月是车企主动降库存,去年是零售拉动的库存下降。今年1-7月行业总体库存下降24万辆(去年1-7月下降63万辆,2023年下降19万辆、2022年增长21万辆、2021年下降113万辆、2020年下降46万辆)。

  新能源:7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114.7万辆,同比增长22.3%,环比下降3.3%。1-7月累计生产759.0万辆,增长35.7%;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18.1万辆,同比增长24.4%,环比下降4.8%。1-7月累计批发762.9万辆,增长35.2%;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98.7万辆,同比增长12.0%,环比下降11.2%。1-7月累计零售645.5万辆,增长29.5%;7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21.3万辆,同比增长120.4%,环比增长7.6%。1-7月累计出口119.9万辆,增长57.1%。

  1)批发:7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53.2%,较2024年7月提升近5个百分点。7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67.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43.5%;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6%。

  7月纯电动批发销量73.6万辆,同比增长44.8%,环比下降4.5%;7月狭义插混销量33.6万辆,同比增长3.3%,环比下降2.3%;7月增程式批发10.9万辆,同比下降6.2%,环比下降13.7%。7月新能源批发结构中:纯电动62.3%(同比+8.8%,环比+0.2%)、狭义插混28.4%(同比-5.8%,环比+0.7%)、增程式9.2%(同比-3.1%,环比-1.0%)。2025年1-7月新能源批发结构中:纯电动61.5%(同比+2.7%)、狭义插混29.4%(同比-1.5%)、增程式9.0%(同比-1.2%)。

  7月B级电动车批发23.6万辆,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2%,占纯电动份额32%(同比-9.0%)。纯电动市场的A00+A0级经济型电动车市场较好,其中A00级批发销量13万辆,同比增长53%,环比下降15%,占纯电动的18%份额(同比+1%);A0级批发销量16.9万辆,占纯电动的23%份额(同比-1.0%);A级电动车18.5万,占纯电动份额25%(同比+8%);经济型电动车增长是可持续的,只有经济型电动车普及才能真正拉动车市增量。

  7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2万辆的车型有17个(上月23个),比亚迪宋(52,648辆)、Model Y(45,838辆)、海鸥(44,989辆)、吉利星愿(44,286辆)、海豹06(31,248辆)、比亚迪秦(29,392辆)、轩逸(29,000辆)、博越(26,863辆)、宏光MINI(26,789辆)、瑞虎5X(26,475辆)、瑞虎8(26,166辆)、朗逸(24,706辆)、秦L(24,515辆)、小米SU7(24,410辆)、问界M8(22,929辆)、瑞虎7(22,115辆)、Model 3(22,048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11个,近期的轩逸、博越、朗逸、瑞虎系列等燃油车主力车型国内表现较强。

  2)零售:7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为54.0%,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在7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4.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0%;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7%。从月度新能源车国内零售份额看,7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同比持平;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3.6%,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21.4%,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品牌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4.1%,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3)出口:7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21.3万辆,同比增长120.4%,环比增长7.6%。占乘用车出口44.7%,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0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65.3%(去年同期73.8%),作为核心焦点的A00+A0级纯电动车出口占纯电动出口的43%(去年同期26%)。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规模优势显现和市场扩张趋势,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品牌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得到提升。其中插混占比新能源出口的32%(去年同期26%),虽然近期受到外部国家的一些干扰,但自主插混出口发展中国家增长迅猛,前景光明。7月厂商新能源出口方面优秀的企业是:比亚迪汽车(78,364辆)、奇瑞汽车(28,023辆)、特斯拉中国(27,269辆)、长安汽车(11,842辆)、上汽通用五菱(10,636辆)、吉利汽车(8,741辆)、极星汽车(7,443辆)、光束汽车(7,050辆)、上汽乘用车(6,994辆)、智己汽车(5,809辆)、零跑汽车(4,605辆)、东风汽车(3,477辆)、小鹏汽车(3,000辆)、长城汽车(2,392辆)、广汽埃安(1,777辆)、一汽红旗(1,006辆)、江淮汽车(840辆)、智马达汽车(792辆)、江苏悦达起亚(591辆)、赛力斯汽车(湖北)(468辆)。其他车企新能源出口也有一定规模。

  自主品牌的CKD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有长城汽车、比亚迪汽车等,目前长城汽车CKD出口占比20%,比亚迪CKD出口占比10%。从整车出口转向CKD出口和海外本地化生产是未来趋势,长城汽车、比亚迪等企业在着力海外体系建设上都表现得很优秀。

  4)车企:7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总体走势较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为代表的狭义插混表现持续强劲。在产品投放方面,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多线并举”策略的实施,市场基盘持续扩大。

  新能源月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达到19家(同比多2家,环比多1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92.1%(上月91.3%,去年同期88.9%)。其中,比亚迪汽车(341,030辆)、吉利汽车(130,124辆)、长安汽车(75,925辆)、特斯拉中国(67,886辆)、奇瑞汽车(62,107辆)、上汽通用五菱(59,580辆)、零跑汽车(50,129辆)、赛力斯汽车(41,676辆)、小鹏汽车(36,717辆)、长城汽车(34,593辆)、理想汽车(30,731辆)、小米汽车(30,452辆)、东风汽车(29,269辆)、广汽埃安(21,124辆)、蔚来汽车(21,017辆)、一汽奔腾(16,771辆)、上汽乘用车(14,870辆)、一汽红旗(12,033辆)、智己汽车(11,861辆)。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突破2万辆的企业品牌是:比亚迪汽车(274,644辆)、吉利汽车(121,385辆)、长安汽车(55,659辆)、上汽通用五菱(51,570辆)、鸿蒙智行(47,375辆)、零跑汽车(45,524辆)、特斯拉中国(40,617辆)、奇瑞汽车(39,351辆)、小鹏汽车(33,717辆)、长城汽车(32,201辆)、理想汽车(30,731辆)、小米汽车(30,452辆)、东风汽车(26,486辆)、广汽埃安(24,033辆)、蔚来汽车(21,017辆)。自主主流车企的新能源日益走强,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车企国内新能源零售表现很好。

  5)新势力:7月新势力零售份额21.4%,同比增加近2个百分点。新势力车型中的纯电动销量占比64%,较同期的46%占比大幅提升;新势力纯电动中的10-15万级别销量占比大幅增长。自主传统车企的独立新能源品牌作为创二代的表现较强,份额11.9%,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深蓝汽车、阿维塔汽车、方程豹、智己、极狐汽车等自主大集团的自创新能源品牌表现优秀。

  6)普混:7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7.0万辆,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2%。其中一汽丰田(31,926辆)、广汽丰田(26,250辆)、东风本田(3,644辆)、东风汽车(2,175辆)、广汽本田(1,757辆)、吉利汽车(761辆)、江苏悦达起亚(120辆)、广汽传祺(104辆)。混合动力的市场相对平稳。

 

相关报告: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合作报告 2025年7月(2024年6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合作报告 2025年6月(2025年5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合作报告 2025年5月(2025年4月份乘用车市场分析)

登录会员继续阅读。

注册试用会员后可在试用期间内阅读全文。
还可免费查看以下内容:

  • 市场技术报告
  • 全球汽车产销量
  • 车型规划预测
  • 最新汽车资讯
  • 自動車部品 300种零部件配套信息
  • MarkLines Customer Support 客服中心

    星期一~星期五 9:00-17:30(节假日除外)
    japan 日本
    Nagata-cho, Chiyoda-ku, Tokyo, Japan
    +81-3-4241-3907
    USA 美国
    Southfield, Michigan, USA
    +1-248-327-6987
    MEX 墨西哥
    León Guanajuato, Mexico
    +52-477-796-0560
    DEU 德国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
    +49-69–904-3870-0
    CHN 中国 (上海)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
    +86-21-6212-6562
    CHN 中国 (深圳)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86-755-2267-1725
    THA 泰国
    Klongtoey, Bangkok, Thailand
    +66-2-665-2840
    IND 印度
    Gurgaon, Haryana, India
    +91-124-4048779